我们应不应该限制灾区物价?

日本地震后,日本民间自发或者政府限制的保持了物价的稳定,联想到其他地区灾害后政府都试图保持物价稳定,那么应不应该保持灾区物价?

薛兆丰老师发表了《“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指出以下两点:

在危机发生时,人们为了防备不测,对物资的需求增加;同时,由于交通受阻,销售成本也增加了,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在同一个方向上推动了物价,那就是上升! 
价格反映的是千千万万人在时刻调整的预期,歪曲价格只能误导和欺骗公众,并导致“需求者浪费”和“供应者囤积”的恶劣后果。要稳定人心,不能靠歪曲价格,只能靠充足供给。

薛老师错误的把所有的需求看成同等的地位,事实上,在局势可以控制的情形下,人们对物资需求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恐慌性的,而现代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绝大部分事件的局势都是可控的,可控的意思就是在预计时间内可以得到解决的,那么这些恐慌就是不必要的,人们所需求的其实只是维生所需的物资,以及每人一套的救生用品,也就是说,人们的需求其实是减小的,而考虑到救灾行为实质上是由政府主导的,这部分物资的运输成本并不需要人们来承担,因此物价并不需要上升。

价格确实反映了预期,但预期并不准确,而且价格本身也会影响到预期,过高或过低的价格会影响人们对物资紧缺性的判断,从而调整自己的需求,“买涨不买跌”就是这个道理,薛老师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这一点。灾区的紧缺,尤其是基本物资的紧缺,很大程度上属于“恐慌性紧缺”,即越是紧缺,人们由于恐慌越是试图囤积更多的物资(严重的比如这个,而这种囤积又会增加人们的恐慌,而反映在价格上就是物价疯长,而等到情绪稳定下来后物价一夜之间回落,而在这段时间里,可能就有贫困的人因物价过高而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资而死去,同时,由于富裕的人的信息更加灵通,可能将囤积的物资提前出手,加重贫富分化。

自由经济主义只能制造一个图中黑线所示的财富分布,而理想的财富分布却是红线所示,此中的差距就需要政府的调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