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new year~

2011年的最后一天,似乎有点我全年的缩影的意味。

其实我是满怀期盼去上班的,今天公司搬迁,就是说今天主要工作是体力劳动而不是脑力劳动更不是无尽重复的脑力劳动了,但事实上整个上午搬迁工作都没有开始,只能无聊的继续无聊的工作,其实工作本身是有意思的,但如果不断被打断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因此还被迫去打断别人。上午设计打过来电话,告诉我有个设计更改需要补加工,而且年前必须完成5架机,让我马上去去复印件做工艺准备,他下午就放假了。我是完全脱不开身的,而且按照惯例就是谁在厂里谁去,只好通知厂里的同事去取,结果那个同事刚从设计所出来到另一个车间,因为我催得急,他只好先转身去取,结果到了才知道设计压根没走完签字流程,他在设计“10分钟就好”的许诺中足足等了一个小时才拿到,同事自己的事情办不成了,回来对我满怀怨念._.

今年公司就许诺8月份的时候可以搬迁到新厂房,但等到8月的时候还没完工,拖到10月,然后以15天为单位顺延数次直到今天才搬,就这样还没能全部搬过去,我还得在旧厂房留守到过年,而新厂房那边据说还没供水供暖气。本来计划是自家烧锅炉的也不知道有没有立好。今年领导许诺我当办公室主任却迟迟不肯给任命令,最后干脆告诉我明年薪资制度改革所以不麻烦财务明年再重算= =而我居然傻乎乎的没有当场抗议- -结果我就拿着工艺员的工资干着主任的活,还要受别的部门的人的气,还好同事都体谅我,算是事情没有太难办。

中午的时候下一架机的状态文件终于发下来了,但搬迁工作正式开始了= =本来是我负责指挥搬迁的结果他们被别的部门的领导支使去帮别的部门的忙了。妹的= =一个个全拉回来搬自己部门的,自己部门的东西最多开工最晚你们都看不到吗= =果然一个下午没的休息,还忙中出错把需要留在旧厂房使用的文件打包搬走了。没办法,只好到少放一天假,3号来加班。

今年公司开始走规范化道路,大概是宣传不够?总之越到后面越来越感觉到“本位意识”和“官僚主义”,就是各个部门之间不再愿意配合,尤其是发生几次因为手续不全就开工结果被厂里处罚的事,就越来越感觉到大家不愿动手了,而且理由都是手续不全,但需要什么手续呢?没有人知道。培训的时候只教大家怎么写人员职责,但大家连工作流程都没有,关键的是参加培训的都是30以下,大多是26左右的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真正处在领导岗位的(都是股东)却一个都没有参加,或者来听课了但明显知道看得出听进去,怎么能写出真正符合需要的人员职责?而且没有写工作流程写了工作职责也没用,说起来就是好的丢掉了坏的还没走,明年能有变化吗?估计得看老总/股东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下午的时候前几天我用自己淘宝帐号帮同事买的Veer到了,结果居然发现店家多发了一个“点金石”,当然这不算是坏事,但我试探了一下同事发现他完全觉得这就是自己该得的,于是我就很烦了,因为我觉得应该和店主说一声,然后补一点款买了这个充电器或者退货算了,因为本来就没买“点金石”,但这是帮别人买的而且他直接收货的,我也不好拿过来说要去退货,要是那样估计他得恨我半辈子。纠结半天决定如果店家找我的话我就让他自己联系这个同事好了反正快递的手机就是给的他的号码。

今年平安夜的时候终于脱团了,这当然是开心的事情,叶叔还半夜专门打来电话祝贺,但接下来的烦恼就是什么时候和她到一起,异地恋会是怎样的结局呢?之前和圈圈说过我可能要异地恋结果她很明确的就表示反对=。=我爸妈也算是异地恋的但他们一周都能见面一次,不像我们这样一个在中国南边一个在北边,虽然家倒是蛮近但我们都不是很念家的那种。虽然我告诉她我考虑得很好了但其实计划还是很模糊的,而她更是心随意动的那种,更喜欢四处漂泊=。=

今年好几个同学回去考研并且成功了,但我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接受那样的煎熬,尤其是信心——我似乎没有这样的信心了。我来这家公司最初老板的许诺是让我当自主生产的机型的设计的,但现在看来因为厂里老板换了而公司老板从厂里拿业务主要是靠他俩的同学关系所以这个项目眼看是拿不到了,于是我对自己的前途也产生了怀疑。而且长时间脱离学术让我对专业知识感到陌生也厌倦,尤其是不再愿意做计算,所以如果现在跳槽的话设计是很难当的了,又有一点很关键的是我发现设计其实也是一项无聊的工作,比如厂里的设计除了遇到很难有机会遇上的新机型的设计以外更多的是处理飞机改装和旧机型的故障处理,两者都是能够让人产生厌世心理的工作——前人留下的资料总是不全,而且其实设计员对飞机的其余部件知之甚少,有时甚至不知道某个零件,某个尺寸的作用,但又要赶鸭子上架强行给出处理方案。

打到这里的时候她打来电话,果然出现了我隐隐担心的情况,就是不知道如何结束电话= =其实表白之前两个人打电话说很久都有话说的样子表白后却感觉说不了那么多了= =前两天还能借着惯性说很久但到今天就突然似乎无话可说了,这让我很恐慌,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明年会怎样呢?我希望8月的时候能结束手头的工作换一座城市,据说两年是一个离职的高峰期,但公司如果没有新项目的话我也就该离开了吧。这一年退步很大,以至于我都不敢去看我的梦,当然也许只是因为梦本来就很远只是我以前没法意识到而已就像有些刚入门的天文爱好者总是觉得地球和月亮之间如此之近早上出门去一趟还能赶上午饭一样。刚看了一篇博客《时间从来不回答》,说“梦想的代价可以是一切,要你放弃所有,才有资格去追求”,我拥有的越来越多,似乎也越来越懦弱和胆怯了呢。虽然其实拥有的只是那么一枝新芽而已和树林比起来还差得不敢去想象呢。

挥鞭前进吧!别忘了向杜尔西内亚祈求保佑

向着目标前进吧!
马鞭尽管高高举起,用力夹紧你的双腿吧!
前进!前进!
不要停止,不要减速!
只是,别忘了向你的杜尔西内亚祈求保佑,
让你即使走错方向也能闯过去!

-------------
额,这是很久以前写的不代表现在的状态。←声明

记录一下最近的几次投诉

今年下半年我进行了3次投诉,特此记录,以期改进。

第一次是对浦发银行某支行,投诉事由是“提前10分钟关门下班”。
得知关门后我马上电话投诉,并确认了当时仍旧是上班时间,接线生记录下我的手机号后表示3天内答复,并询问我希望的处理方式,我表示要求在大厅内公告此事的处理说明,并明确表示拒绝该行直接和我联系,接线生表示可能很难但会向上级反映。

次日我即接到自称该行某经理的人来电,表示歉意,并称愿登门道歉并赠送礼品,条件是我向投诉电话解释我当时看错时间,我表示不能接受。
随即我拨打投诉电话质问为何该行会得到我的电话,接线生毫无歉意的道歉并表示可能是弄错了因为很多人要求当面道歉。

第二天接到自称当天值班人员的电话,小姑娘略略表示歉意之后表示她刚大学毕业承受不起这样的打击,我想大学刚毕业就能做如此重要的决定莫非是太子党?我只好回复按照贵行章程我无权干涉。
第三天接到自称该分行行长的人的电话,表达歉意后告诉我他刚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回来,而当天值班的姑娘母亲有心脏病过于担心所以提前关门,然后和第一天的那个经理一样提出类似的解决方案,我拒绝,其再三表示别的好说,又称可登门道歉并赠送礼物,我以投诉时仍未到下班时间为由表示无法称自己看错时间,该行长表示回去查查。次日又电话我称已查到未记录具体投诉时间因此可以更改,又称将聘请我为银行服务监督员,最后表示只需我在银行向我询问处理结果的时候表示满意就可以了。我表示可以接受。
然后就没下文了,银行没再来电话询问我是否对结果满意,该分行也没贴出处理通知。

第二次是在淘宝上投诉商品质量问题。和商家协商失败后转入维权流程,3天后淘宝小二介入,随后短信和邮件通知我商家已经接受退货,退货后商家签收货物却仍未退款,按照维权页面上小二留下的旺旺ID联系小二,退款成功,三天后退货保险亦转入账户。

第三次是投诉中国邮政,在连续丢失3张明信片后又在单位地址丢失一封挂号信,前往邮局查询被拒绝后拨打11185进行投诉,次日第一次去查询时接待我的人电话我表示一定送到了,我质疑未能看到我单位邮局的收发戳,一天后他再次电话通知我已经找到盖有此戳的签收单,我表示要求邮递员再次派邮件是带来单位和门卫对质,对方表示此文件属于档案无法带出,只能我去邮局查阅,我到邮局后等他上班后看到了收发单,但对上面备注栏其他条目都注明收件人姓名而我的只有一个“*”表示质疑,此人表示“就是这样的”,然后告诉我我可以拿去复印,只需拿回来即可。我复印后找单位门卫核对后单位门卫表示他们只要看到一张单子上有件就盖章,虽然我对此事表示怀疑,但实在是无力再去投诉门卫,此事陷入僵局。

(完)

关于推特的一些回忆

今天,著名推特中文圈大牛@virushuo 发表博文[1],表示不再更新推特。这是他今天发的最后一条推[2]

我觉得这将是推特中文圈衰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virushuo或许会用小号回来,又或者继续看只是不在推特说话,但肯定会和现在不一样。因此,如果接下来推特中文圈衰落,这次virus的退出仍旧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一个tweets=64771,followings=1548,followers=18821,listed=875[截至2011/12/06/22:31] 的推特中文用户,一名活跃分子,中心人士,他担当得起这个标志的分量。

事情因virushuo而起,我却只想说我自己。

我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用推特,大概两年前的时候,对于学校的论坛开始有了厌烦,这时@qiyi(现在改ID了)向我推荐推特,但他也不是活跃分子,我也不知道怎么去找有趣的人fo,后来偶然知道艾未未——那时还流行在国内称他为“艾末末”来躲避审查——在推特上,但我找不到他的ID:google上搜不到,因为我搜索的是“艾末末”;推特里也搜不到,因为那时推特的中文搜索很烂,只能搜单字。

但后来总算是通过翻别人的timeline找到了一些人来fo,其中就有@wenyunchao 和@zuola,研究了他们的推以后,我fo了@wenyunchao ,事实上我很久以后才fo@zuola,而且fo了很短的时间,也许是几天?就unfo了——这家伙说话方式太奇怪了。

不管你们对wenyunchao怎么看,我必须感谢他,因为他做了一个项目:中文推特圈名人榜。

那时似乎还有@zhengyun 做的推特中文圈排行榜,但当时的我是不知道的,我看到wenyunchao发布的这个xls表格的榜单以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上面翻找可能感兴趣的人,一一fo上,这时,我知道了@rtmeme 的存在。

其实那个榜单上当时已经有不少人不在了,但有了rtmeme,一切都不是问题,那段时间,随着rtmeme,我每天都能找到两三个有趣的家伙fo上。

那时主要fo的是同龄人,后来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发自曝,然后大家疯狂的RT,还把自己的ID写在卡片上一起拍照,这个活动持续了好几天,这应该是我上推后最快乐的时光。最后有人发了在浴室的全裸自拍,好像没有露点,然后招致一些成年人的严厉批评,@gowater 就是那时候进入我的视野的。至今还记得@C__jun 那张眼睛以下都被用荧光黄的记号笔写的ID卡片挡住的照片,当然还有酱紫,小白。

后来发现常去的opda论坛有不少人上推特,当然是因为有gravity,也fo到不少人,某宝就是这样fo上的。

当然,我的foer也在慢慢增加,至今我还记得我那天看到别人的推荐,fo了@adeyso ,然后他@ 了我,我看了一眼自己的foer,249个,于是我告诉亚苏,如果他fo我的话,他就是我的第250个foer了。

亚苏就fo我了,然后他还就这个写了一首打油诗,有一句大致是“二百五又何妨”的意思,记不清了,他至今还fo着我,但我因为后来越来越厌恶在推特上谈论民主,而他那段时间用一个自动发推的机器人每天两次发好几条推推荐他的表弟,我unfo了他。

后来,@fenng 向大家推荐@gossipsama ,说他会说很多八卦,gossipsama 上线以后没急着说八卦,而是说谁想要被推荐的他可以帮忙推荐来增加fo,于是我就@他求推荐了,这次涨了好几个fo,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有名人回应我了。

上面两件事忘了先后了。

后来@liudimouse 宣传她的书,关于非暴力革命的,我当时刚买一堆小说准备看,于是就买了这本准备换换口味,不过看完后发现这本书也只能当小说看= =,但那段时间她fo了我,交流过几条推,fo增加了不少= =记得那时她大约有3k+ fo的样子。那时我在南京,fo数突破了800。

后来几乎每天都会增加两三个fo,但这时我更多的去关注成人的推特世界去了,那些争吵在我看来煞是热闹,好像就是那时,@virushuo 开始每日定推@wenyunchao 要求道歉。

后来@virushuo 参与过很多次吵架,当时几乎每一次吵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这使我开始厌烦,开始大量取消fo过万的人,并且在virushuo的fo过万的时候把他也取消关注了。

后来新浪微博火了。

再后来@aiww 去美国见了@ev ,告诉我们@Ev 说不久之后推特会推出中文版,那时挺多人以为推出中文版就表示要进入中国市场,就是要接受阉割,都暗自里闷闷的不乐意,但过了很久,都一直没有反应。

但能够很明确的感受到推特中文圈的人越来越少,话题越来越无聊,@aoi_sola 的到来不过是一时的激动,发现她居然不在推特上放自己的片子的下载链接以后那些为了她而来的人都走了,留下一地僵尸。

然后饭否开了,G+开了,人就越来越少。人大会议还是奥运会期间GFW封锁升级,很多人上不了了,就去了新浪。

我的TL越来越冷清,只好fo了一些过万的来避免无聊。甚至我还用一个马甲搞了一次活动,因此还被B了。

推特终于推出了中文版,但这个用户自己选择的翻译非常恶搞,我只是看了一下之前的投票结果就决定不使用中文版。

然后冬天来了。@virushuo 不再更新推特了。之前那么多有趣的人都玩过自杀,比如@lalahwu @81xiao @mizzzhou @wangshiqi 等等等等,但他们都会回来,我们知道他们会回来,但这次@virushuo 不是那么容易回来了。不然请吃饭他请不起啊。

冬天好冷啊,松鼠。

关于“寓教于乐”

做儿童市场的,总希望能在自己产品上贴上“寓教于乐”的标签,这样,提出需求的儿童看到了“乐”,掏钱的家长看到了“教”,比较容易皆大欢喜。
就算不需要从家长那里掏钱,贴上这个标签也能避免和家长站到敌对的局面,甚至有时候“教”做得太过了,就算没“乐”,也会有人买账(我说的是辅导书= =)。
但市场上号称寓教于乐的东西这么多,但似乎做到这一点的只是极少数,很多人以为是教和乐结合不够好,但我觉得他们其实是根本不懂什么是教。
就以动画片为例,国产动画总是想要表现“我们能教孩子一些人生道理/科学知识”,但实际上呢,编剧们往往都是一不懂人生道理,二不懂科学知识,他们能教什么呢?
就算肯花钱请了专家来做指导或者居然正好有人是专家,导演们又不知道怎样把握两者的量,更不知道怎样糅合两者,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就像插播广告的连续剧。
时代发展如此之快,甚至被认为已经就要到奇点了[1],但大多人尚未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了解他们的用户:儿童,所以他们只能依照对自己幼年时的回忆来研究现在的儿童,但不幸的是,由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高速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在研究结果上所添加的修正值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以为在教的,人家觉得早就过时了。似乎这也是早教市场在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偏大的缘故。
无论是教育还是娱乐,其实都是非常专业的工作,大多数人对这两者都不擅长却想做出“寓教于乐”的产品,所以他们只好凭借经验和反馈来做产品,但经验过于保守而在这个社会发展的速度下又不够可靠,获得反馈又过于艰难,他们的路走得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