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答李约瑟难题

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这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多,甚至有对于他前提的反驳,即认为中国古代并没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很多重要贡献。

我说一下我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中国古代由于文明得到较好的延续,中国的科技发展能够较好的积累,这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中国中原地区土地肥沃,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这样级别的科技发展,而中国农民(较大部分是自耕农)一直有着较大程度的自由,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在没有专门的创新激励的情况下,需求是第一激励。而在当时世界其他发达地区,农民的自由很少,农民也就没有能力去进行探索。

等到商业开始发展的时候,考虑到中国社会统治是基于家庭的,商业的发展使人更容易脱离家庭而存在,也就容易对抗政府,因此政府对商人一直是出于打击的状态,虽然商人再实际生活中能够获得较高的地位,但一旦进入政府领域,主要是中央政府,则仍旧地位低下。事实上,从这时开始,政府力量就开始和科技发展力量进入对抗阶段。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战争,但环顾当时的中国,周围并没有需要科技力量才能赢得的战争,中国战争更多的讲究战术,而对于技术力量,中央政府并不重视:既然光凭人就能堆死敌人,为什么要去发展科技?何况科技发展造成的武器进步会增大民间力量。秦始皇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收天下之兵”,而到了后来,战马(包括马镫),弩,长刀等都是民间禁用的武器,而这些,事实上都是重要的科技发明。但均无法转为民用。虽然有了马镫,但民间对马力的利用工具仍是驽,马匹并不用于骑乘。

而此时的欧洲,商业开始发展,并且各领主之间经常有战争,并且有了重要的一个阶层那就是“骑士”,骑士是战争的主导力量,而且骑士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科技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骑士有足够的事件和精力去研究这些创造。又由于商业的发展,社会化的生产开始出现:一件产品可能经过多个由不同的人进行的不同的环节才生产出来,这就有利于各个部门之间发展自己的技术,而在中国,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仍被倡导,虽然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但自给自足仍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这样,生产效率低下,为了生产足够用的产品,人们需要掌握多项技术,这就减少了人们用于创造的精力,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技术的革新极为缓慢,一项新技术很难传播开来,尤其是进步有限的话,这样的作坊式生产完全没有传播这种小改进的动力,这就阻断了技术通过积累来进步的途径。事实上,中国唐后的数次重大民间技术革新,都是几乎由个人或者政府推动的,而推动的个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益。话说这也是中国山寨精神的起源?

另外,中国古代有识字能力的人,基本上都是儒生,而儒家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蔑视科学技术“奇技淫巧”耳,这就让科技的发展困难重重:有能力发展的不屑发展,想发展的没能力发展,发展了也没法传播。

因此,大致总结下来就是中国古代对技术革新的动力不足,阻碍重重,尤其是对于技术的传播,几乎没有一个稳定的途径,基本模式是政府获知民间有重大技术革新后进行推广,而缺乏自传播的途径——私自传授知识可是犯罪的。

而欧洲在后期的战争和贵族阶级的相对稳定,对于技术的革新有极大的促进和传播作用:战争不但促进技术发展,也有利于技术在参战方(甚至旁观者)之间传播。

天工开物》里面记载了大量中国古代科技的实例,但这些有一大部分是基础性的东西,而所记载的一小部分“高科技”的发明创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虽然印刷开卖,但所用不多,而且到了清朝,还惨遭删改。


而在另一本书《梦溪笔谈》中,虽然记载了较多“高科技”的内容,但事实上并未起到传播科技的作用,原因如前所述:民间没有动力和能力去进行这样的革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