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追求的理想不是“小国寡民”【转】

http://www.laozi.net/html/laoziwenhua/2009-02-01/1233460952.html


老子追求的理想不是“小国寡民”
李 书 光
在《道德经》的第八十章中,记载着老子这样的论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学者均认为这是老子对他的“理想国”的说明。当今著名学者徐培林解释这一章道:“理想的国家是:国土很小,人民很少。没有冲突纷争,纵使有各种武器也不运用;没有刑苛暴政,人民不需冒着生命危险迁移到远方,虽有船只车辆,也没有机会乘坐;虽有铠甲兵器,也没有机会去陈列。使人民回复到古代用结绳来记事。人人恬淡寡欲,吃的虽是粗食,但觉得很甘美;穿的虽是破衣,但觉得很漂亮;住的虽是陋室;但觉得很安逸;风俗虽很简朴,但觉得很快乐。和邻国之间彼此都可以看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也可以听得着,但人民从生至死,也不相往来。”
这种解释,把一个国土很小,人口很少,国民愚昧,甘于困苦,不愿与外界来往的在人世间永远也找不到的国家作为老子追求的“理想国”,我认为是不符合原意的,是与学问渊博、智慧高超、逻辑思维十分严密的老子是十分不相称的。
全面阅读、系统研究《道德经》全文,我们可以发现除上述八十章讲小国外,还有六十章讲大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此外,还有六十一章,讲大国与小国的关系: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把这三章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在这里讲的是小国应当怎么治理,大国应当怎么治理;大国与小国在治难度上存在什么不同条件;大国与小国应当采取怎样的方法去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才可达到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和平共处,使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现解析如下: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寡”,少的意思,“什伯”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十人称“什”,百人称“伯”;“器”,武器;“不用”,不使用,不打仗。这一句意思是:小的国家,国土面积小,国民数量少,虽然有军队,有武器,但数量少,对外战争打不起来。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重死”,爱惜生命;“徙”迁移。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舟”,船;“舆”,车;“甲”,铠甲;“兵”,武器;“陈”,陈列,放置。船、车、铠甲、武器,均为古代打仗的必备工具。这一句的意思是:小国家,国土面积小,即使有人想作乱,但要准备打仗作乱的车、船、铠甲、武器等无法暗中储备,内乱不容易发生。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结绳”,上古时期记事、记数的简单方法。这里借喻民风诚实,不是主张复古。民风诚实,不要说结绳以记,口头承诺比文字合同还要有效;民风奸伪,法律、文字也难有效用。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食”,食物;“服”,衣服;“居”,住所;“俗”,文化风俗。均为名词;“甘”、“美”、“安”、“乐”,均为形容词。这一句的意思是:执政者采取无为而治,使国家富裕,国民生活十分和谐美好。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相望”,相互看得见;“相闻”,相互听得到;“往来”,指冲突、矛盾。不是字面上来往、交际的意思。
这一章的意思应是:小的国家,国土面积小,人口数量少,比较好治理。由于国土面积小,国民数量少,即使有军队和武器,但十百之数量和装备,对外战争打不起来,故国民认为这里最安定,不愿意向其它地方迁移;由于国土面积小,即使国内有人想做乱,但作乱前的车、船、铠甲、武器等没有地方暗藏,安放,很容易被发现,内战内乱不易发生。只要执政者遵循“天道”自然、无为的法则治理,不以自身利益为动机乱布政令扰乱民生,便可以使民风纯朴、诚实回复到上古时期运用最简朴的结绳记事、记数的方式进行交际的状态;比较容易实现国家富裕,使国民食有甘味,穿有美服,住有定所,玩有使人快乐的风俗文化。国与国之间距离不远,你可以看得见我,我可以看得见你,。鸡鸣犬吠可以相互听得到,但人民一生都不会发生矛盾、冲突。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小鱼。烹小鱼,不能经常翻动,经常翻动,鱼便会碎烂。这里借喻治理大国必须小心谨慎,采取无为而治,不要为所好为,扰乱民生。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蒞”与莅同,临义,君临天之“临”的意思,这里指统领,治理,以道来统领治理;“鬼”,《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礼运》: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人本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产物,人死后物质重归自然界。故鬼在这里应理解为神秘的自然界力量;“不神”的“神”为动词。古神字从鬼从申,申为阴生阴动,故神为鬼之动。故这里的神应理解为运动,动作之意。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这一句是说不是鬼(自然界力量)不发生作用,是它的运动作用不伤害人,即不引发自然灾害之意。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这里的“非”,具有不但的意思,“圣人”,指以“道”的无为法则来治理国家的执政者(国之君主)。这一句之意是:按“无为”“自然”法则治理国家,不但自然界不发生自然灾害伤人,执政者也不因自身利益乱布政令,损害国民的生存根本权益。简言即不但不发生天灾,也不发生人祸之意。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夫”发语词,没有意思,“两”指自然界力量运动与执政者的执政行为;“交”混,融合;“归”,统一,归一之义。这一句之意为:自然界力量的运动及执政者的行为都不伤害国民,天之道,人之德交融混合为一起,产生了协调的作用。
这一章的意思是:大的国家,国土面积广,人口多,情况十分复杂。治理大国,难度大,要象烹小鱼那样,不能经常翻动它。烹小鱼常翻动,小鱼必烂;治大国多政令,国必不安定。执政者要遵循天道自然的法则来治理,摒弃自身的私欲,廉洁自守,不要为了自身利益,乱布政令,破坏“天道”的自然平衡运动,损害国民生存的根本权益。这样,便不会发生天灾人祸。天灾、人祸都没有发生,国家自然长治久安。这是“天道运动”与“人德行为”协调融合作用的结果。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下流”水流向最低的地方,指湖泊、大海,“牝”和“牡”,许慎《说文解字》:“牝,畜之母”“牡,畜之父”。指雌性动物和雄性动物;“交”,交配。此句的意思是:大国和小国之间的相处,大国应当像湖泊和大海那样,处于水流的最低地方,容纳百川;应当像自然界的雌性动物那样,温柔安静。自然界动物的交配,雌性动物常以安静取胜于雄性动物。
“以其静,故宜为下”。想清静无为,态度与行为上必须表现出谦卑柔弱,包容保护,尊重对方。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以下取,或下而取。”“取”取得对方尊重或包容。这句的意思是:如果大国对小国包容,不以强凌弱,则可取得小国的尊重、依附;如小国对大国尊重依附,则可取得大国的包容,保护。如果双方都明白这个道理,其结果不是大国主动包容保护而取得小国的尊重,便是小国尊重大国而被大国包容保护,实现和平共处。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兼”,再;“畜”,动词,与蓄同义,积蓄之意。“兼畜人”再取得更多外部的支持;“入事”动词,依附之意;“入事人”,依附大国,取得大国的包容以图生存之意;“两者”,大国与小国;“欲”,愿望、目的,或想得到东西;“大者”,大国。
这一章的意思是:大国与小国之间和平相处之道,存在着微妙的哲理。大的国家,应当像湖泊、大海那样,把自己处于最低的位势,这样便可容纳百川;应当像动物中的雌性那样,表现出温柔安静,不要像动物中的雄性那样,冲动急躁,依强恃势。自然界中的动物交配时,雌性总是以温柔安静最后取胜于雄性。要达到无为安静,应当表现出谦卑柔弱,包容保护,尊重对方的姿态。因此,大的国家谦卑柔弱,包容保护小国,便可取得小国的尊重、依附;小的国家谦卑柔弱,尊重大国,便可以被大国包容保护。双方都明白这个道理,便可实现大国包容保护小国,获得小国尊重依附;或者是小国谦卑柔弱、尊重大国的态度行为,被大国理解,获得大国的包容与保护的和平共处的局面。大国的愿望、目的,不过想获得周边国小国的支持,继续发展壮大;小国的愿望、目的,不过想依附大国,不受欺凌,以图生存和发展。使大国和小国均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这是大国与小国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在这个问题上,大国的谦卑柔弱,包容保护小国的态度,犹其重要。
通过以上述三章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老子追求的理想并不是什么小国寡民。第八十章也不是“老子对他的理想国所做的具体说明”(徐培林),而是阐述小国特点,告诉执政者治理小国办法,揭示“无为而治”可以使小国达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高度状态。
“国家”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产物,用老子的语来说就是“天道”运动的产物。“天道”的运动是永恒的,无私的,它的特点是“损盈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保持平衡;国家的主体是人,人是有生命运动的物质,为了维持生存,各个体、群体具有自私、欲望的倾向,故人的行为特点是“损不足而奉有余”,(七十七章)破坏平衡。人的行为特点与天道运动特点发生了严重的矛盾。“道”生万物,“天道”的运动决定人的活动。人类产生后,由于这个行为特点,各群体之间弱肉强食,互相争斗并吞,便逐步形成部落,发展成了“国家”。国家有大有小,大的国家,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小的国家国土面积小,人口相对地少。但不论大国小国,主体都是人。国家虽然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产物,但由于群体、个体的自私、欲望的作用,争夺资源、财富,弱肉强食的现象经常发生。这些现象在国家与国之间互相影响,一国难求长久自安,“小国寡民”更难求长久自安。“人道”行为引起这些混乱如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必将破坏“天道”运动的平衡,自毁于“损盈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运动之中。
如何才能消除人类之间弱肉强食,使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而不自毁于“大道”的运动之中呢?老子以高度的智慧洞察了“天道”与“人道”的矛盾特征,提出使人的行为与天道运动特点相协调的理论解决这一矛盾,避免这种灾难。即所谓的“天人合一”理论。怎么样才能使人的行为与天道运动相协调,达到“天人合一”呢?只有人类抛开自私和欲望,避免为所好为才能实现这个理想目标。抛开自私和欲望、避免为所好为后的人的行为,老子称之为“德”。影响人的行为的核心是国家的执政者,于是老子站在哲学的高度,在《道德经》中运用丰富的学识,通篇广证博引阐述这一理论,向国家的执政者提出了抛开私自欲望,廉洁操守,遵循“天道”的运动特征,以“无为”而治的法则治理自己的国家,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使“人德行为”与“天道运动”协调一致,降低天灾,减少人祸,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我认为这才是老子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2008年10月于海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